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首页专题 > 重要政策性文件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烟台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

中国共产党烟台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报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为建设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烟台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18年3月16日)
张  伟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烟台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烟台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奋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内涵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建设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紧紧围绕学校确立的目标任务,科学谋划,真抓实干,以成为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首批建设单位,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主要标志,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学校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加强党的领导,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
——统筹发展能力不断提高。深刻领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校党委注重把方向、管战略、抓大事、谋长远,积极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统筹推进各项事业发展,顺利完成“十一五”“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推进综合改革。颁布实施《烟台大学章程》,配套20余项制度,扎实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成立烟台大学理事会。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修订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文件,各级领导班子科学民主决策能力和办学治校水平不断提升,获评“山东省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
——民主和谐局面日益巩固。定期召开“双代会”,注重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校长信箱、校领导接待日、“网上民声”的作用,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权利。校工会获评“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注重加强党外人士教育培养,成立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归国华侨留学人员联合会。获评全省“统战工作规范化建设年先进单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获评“九三学社全国优秀基层组织”。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干部制度,认真落实老同志相关待遇,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获评全省“离休退休干部先进集体”。校友工作持续推进,建成覆盖全球的校友服务网络,广大校友爱校荣校意识进一步增强,支持帮助母校发展的热情日益高涨。成立烟台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集中社会各界力量助力学校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蓬勃开展。坚持文化育人理念,确定学校文化精品项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1项、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19项。成功举办30周年校庆活动,深化了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认识,增强了按教育规律办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召开第十一次、第十二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支援烟台大学建设委员会会议,进一步巩固和密切了新形势下与两校、省市的联系,彰显了办学特色。广泛开展教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校风。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师生生活。秉承“守信、求实、好学、力行”的校训,“文明烟大”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辐射带动作用明显,获评2016年度、2017年度“烟台市文明单位”。
(二)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
——思想政治建设扎实有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成立省舆情研究基地(烟台大学)领导小组,及时掌握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社会关切,妥善处置相关热点舆情。多措并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体验认同,激发师生员工的爱国热情,全面提升道德素养,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完善理论学习各项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和师生头脑。荣获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4个、先进个人8人。1个中心入选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1人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2人获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1人获“2009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14人次获“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学校立德树人成果编著成书,入选教育部《高校德育成果文库》。获评省理论大众化示范点单位。成立新闻中心和新媒体联盟,创新舆论宣传的载体和方式,弘扬主旋律,学校声誉、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获山东新闻奖1项。扎实推进共青团改革,校团委多次获评“山东省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有力。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基层党组织设置科学、规范。有序开展了基层组织换届工作。严格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发展党员7870名。召开了学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基层党组织建设任务要求。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党建+”,探索“互联网+党建”,抓好党建工作“两项目一案例”和“双结双联”党支部结对共建工作,着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成效、有影响的党建工作品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选派16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受到省委表彰。
——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健全干部选拔、培训、管理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风清气正、务实管用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逐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扎实做好中层干部换届调整工作。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做好中层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考核工作,严格干部档案审核,抓好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干部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党风廉政建设落实落细。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实施办法精神,聚焦“四风”问题,整改落实,建章立制,“三公”经费开支持续下降。出台重要事项监督检查办法等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建设。全面完成省委专项巡视整改落实任务,办学规范化水平持续提高,全校上下遵规守纪、团结拼搏的氛围更加浓厚。获评全省“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先进集体”。
(三)深化内涵建设,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深入研究并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首批建设单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获批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6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8个。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增1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与学科布局。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立项建设省级精品课3门、案例库4个。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立项建设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等37门。稳步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在线课程建设,2门慕课在“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平台上线运行,民法学入选教育部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强化实践教学,获批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和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获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学生就业率位居全省前列。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获国际奖项25项、国家级奖项405项、省级奖项751项。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教师是课堂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得以持续强化。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实施助教培养制度和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制度,在2017年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中,4人进入决赛并获奖,位居全省高校前列。采取有效措施激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获评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6人。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成果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引作用,获研究生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本科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4部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新增函授站点10个,函授规模稳步扩大。获批2个省级成人高等教育品牌专业,建成10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数字化课程、15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召开两次全校人才工作会议,不断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先后实施了“1512”人才工程和“152”人才工程,依托国家和省重点人才工程,健全柔性人才引进制度,加大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吸引了一批高层次人才。新增国家“****”“****”等国家级人才10人,“泰山学者”等省部级人才49人次。***博士入选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任万忠团队被认定为“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省“泰山种业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项目和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项目。多次修订人才引进政策,严把人才质量“入口关”,引进优秀博士295人,专任教师中博士研究生比例达到47.3%。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加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培养,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进一步优化。实施了岗位设置管理、公开招聘、聘用合同管理、职称评审等多项改革措施,制定教学科研量化考核奖励办法,人才管理、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完善,人才队伍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学科科研取得重要进展。实施“学科特区计划”,优化学科布局。获批14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4个专业学位类别和领域,研究生培养结构进一步优化。获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法学获评等级B,数学、药学获评等级C,土木工程获评等级C-。法学学科在软科2017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36。数学学科在2017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进入全球前500名。获省“十二五”“十三五”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各7个。获批“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山东)基地。获批省属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2个、培育建设1个,立项层次和数量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年科研总经费突破6000万元。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省科技奖励一等奖实现新突破。出版学术著作400余部,授权职务发明专利240余项。《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获评“全国百强社科期刊”,《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5年,“国家社科奖励”和“最具影响力百篇论文”进入全国百强大学行列,分列第44和49位。
——对外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化步伐持续加快。新增友好学校51所,举办国际会议20余次,获全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先进单位”。学生海外研修1802人次,招收各类留学生3666人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区域犯罪信息分析)”本科项目。坚持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积极为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调整成立服务地方办公室,加大校城融合发展力度,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烟台市农科院合作成立农学院。与台海集团共同组建了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台海集团烟台大学核装备与核工程技术研究院,助力烟台打造中国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连续获评烟台发展突出贡献单位,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奖。
——服务保障条件逐步改善。扎实推进15、16号学生公寓、综合实验中心、南校区教学设施等建设,顺利完成校内家属区G1-7号楼建设和教职工活动中心改造等工程,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后勤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各项民生改善工作成效明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清查核实按期完成,实现全校定点采购和批量集中采购工作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联合举办烟台大学文经学院有关问题。实验室安全检查督导和危险品管控得到强化。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安防体系逐步完善,平安校园建设成效显著。注重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监督成效进一步提升。获评“全国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先进单位”。图书资料不断充实,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美丽和谐校园建设富有成效。
各位代表,同志们!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悉心指导的结果,是烟台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帮助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以及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党和人民的要求,对照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对照全体师生员工的期盼,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思想解放的深度、推进改革的力度不够,顶层设计能力需要提升;管理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处理复杂棘手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还需要进一步巩固;部分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的评价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较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数量未取得更大突破,标志性成果还不够突出;服务地方机制不够健全,对接不够顺畅,能力有待提升;国际化办学程度不够高,服务学校内涵建设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成效不够明显;办学资源、经费不足,与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够,干部队伍梯队建设需要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谋划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各项全局性、长远性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打造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必须牢记初心使命,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发展需求。要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和省市需求,牢记烟台大学的初心和使命,全面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项工作,打造特色品牌。拓展校地、校企、校院(所)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实施协同创新,以贡献求地位,以贡献谋发展,这是学校赢得广泛支持、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
——必须强化思想引领,着力激发广大师生员工活力。发展为了师生员工,发展依靠师生员工,发展成果由师生员工共享。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处在发展变革的新时代,要确保党委同师生员工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努力营造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良好氛围。着力弘扬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烟大精神,大力倡导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共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牢牢把握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律。空有热情,办不好高水平大学。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并把握规律,才能事半功倍。改革是出路,创新是动力。要紧紧抓住“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个根本性问题,深入开展校内外调查研究工作,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稳步提升办学治校水平。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把改革创新作为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事业发展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不回避矛盾问题,也不怨天尤人,善于从源头上提高分析梳理、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心想事、用心干事,认准目标就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盯紧抓实,一抓到底,确保抓出成效。
这些认识和体会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面向未来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既是学校30多年办学历史和实践经验的梳理与总结,也是我们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规律的认识和体会。必须长期坚持,贯彻落实到学校改革发展的工作全局和全过程。
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建设高水平大学重任
(一)牢记初心使命,把握发展机遇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30多年前,时任烟台地委书记王济夫同志积极倡导:“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办一所烟台大学。”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得益于万里、张承先同志的悉心指导,得益于烟威地区800万人民的慷慨捐助,得益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无私支援,烟台大学应运而生。名誉校长张承先同志在1985年开学典礼上指出,烟台大学要为烟台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以及烟台教育实验区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他多次强调,要切实把烟大办成一所具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提出把烟台大学“建成高水平大学”的要求。他说:“学校起点要高一些,建设要快一些,不是‘游击队升级’,而是‘正规军下蛋’。”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沧桑巨变,在几代人的薪火相传中,烟台大学始终彰显着起点高、发展快、势头好等特质。今天,我们十分自豪地看到,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魅力校园。烟台大学的初心是什么?烟大人的使命是什么?烟台大学的初心就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是烟大人的使命担当。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是国家的战略举措,省际、市际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创新驱动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产教融合发展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包含广大校友在内的全体烟大人对学校在新起点上再上新台阶有着更高更多的期待。站在新时代,我们要把师生员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
(二)厘清办学定位,坚定发展目标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设高水平大学任重道远,需要毫不懈怠、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烟台大学第三次代表大会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各项任务正扎实有效地推进和落实。经过全校师生努力奋斗,到建校四十周年时,具有烟大特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显著提高,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指标取得关键突破,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提升到新高度,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目标基本实现,为到建校五十周年时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到建校四十周年,学校发展的关键性指标是:“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数量达到20人以上,“泰山学者”、省“突贡专家”等省级人才数量达到100人以上;专任教师数量超过1800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全校45岁以下具有海外学习交流6个月以上经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30%,长短期来校任职、访问讲学的国(境)外学者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5%;2-3个优势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2-3个学科进入国内学科评估前20%;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关键性指标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校本科生稳定在30000人左右,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2500人;4-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年科研总经费达到2亿元以上,年横向课题经费达到1亿元;三大检索及三大转摘论文1000篇,年新上国家级项目100个,年获授权发明专利100项,年获省部级科研奖励不少于15项,累计实现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学生学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职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持续提升。
(三)创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路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围绕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客观条件和时代要求,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建设经验,不断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确立以下发展理念:
——坚持学科带动,引领内涵发展。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大学是以学科为基本学术单元的集合体,若干个高水平学科及其蕴涵的高水平学者队伍、高水平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科学研究、高水平社会服务等要素共同建构起高水平大学。判断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关键看有没有国内乃至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学科。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的龙头和基础作用,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以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为基础,构建基础与应用相互促进、文理工多学科相互支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新突破。
——坚持服务烟台,引领特色发展。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换,就是从“大者通吃”走向“特色取胜”的转变。培育特色,需要水滴石穿的坚韧和垒土筑台的积累。烟台大学的根基在烟台。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为烟台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烟台大学在服务烟台中大有可为。要坚持立足烟台、融入烟台、服务烟台,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地缘优势,适应烟台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打造新亮点,主动融入并服务烟台发展战略。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师资队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文化、办学机制与国际合作交流。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学校事业发展争取更多更优质的办学资源,开创学校特色发展的新局面。
——坚持深化改革,引领创新发展。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学校综合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不少困难。要聚焦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以更具前瞻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改革举措来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制约瓶颈。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公平、公正和效率、效益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广度、深度、力度和速度,谱写学校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坚持开放合作,引领协同发展。学校不是独立于社会的孤岛,各种办学资源与要素也不是彼此隔绝的壁垒,自我封闭和孤立只能错失发展机遇。要积极整合学校内外的人才资源、学科资源,搭建互通互联的信息平台和互补共享的设备平台,形成交叉、融合、集成的协同创新机制。主动将国家发展战略、地方重点产业、行业关键技术、民生重大课题及社会迫切需求纳入关注视野,积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的机制,打造学校协同发展的新境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北大、清华援建的有效方式,争取两校的支持与帮助。
——坚持统筹兼顾,引领协调发展。学校事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盘棋。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得综合考虑方方面面;想要做好具体一个方面,就得从全局着眼。既要重点建设,突出特色,使强者更强;也要力抓弱项、狠补短板,使弱者变强。要充分考虑学科专业特点和学院的差异,理顺规模、质量、结构、效益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硬件条件建设与制度文化建设、发展投入与民生改善等方面,形成学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三、明确部署,落实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步伐
今后5年,学校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建设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一二三”战略部署。“一”即“一个全面加强”,是指全面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创造活力、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二”即“两个重点突破”,是指重点突破“一流学科”发展瓶颈,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重点突破财务工作瓶颈,努力实现收支平衡。“三”即“三个持续提升”,是指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服务地方工作水平;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执行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一二三”战略部署是学校在准确研判高等教育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聚焦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全面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确保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内在要求,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水平大学的根本保证;“一流学科”发展瓶颈和财务工作瓶颈是制约我们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两大短板,必须抓紧重点突破,否则高水平大学建设将无从谈起;“三个持续提升”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推动各项事业永攀高峰的不竭动力。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员工务必按照学校党委“一二三”战略部署,戮力同心,担当有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强保证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强化党委的统领作用、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提高政治站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提高政治站位,自觉主动地把学校事业发展放在党和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大局中去思考和谋划。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作决策、办事情。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的价值观,努力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加强党性锻炼,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强化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坚持思想建党,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力构建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注重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迈上新台阶。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构筑思想育人体系,全面提高师德师风与教风学风建设水平。健全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对意识形态工作常抓不懈。坚持高品位,弘扬主旋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建设文明校园、争创烟台市文明单位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
——坚持好干部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突出政治标准,牢固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标准,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遵循干部工作规律,紧紧围绕学校事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严格程序、严肃纪律,科学公正选任干部。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切实重视梯队建设,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创新考核方式,优化考核指标,强化结果运用。发挥好校院两级党校作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不断提升广大干部的综合素养和履职能力。
——坚持强基固本,夯实党的组织基础。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着力构建过硬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保证监督和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组织设置方式,形成以专业、学科、社区、社团、机关等为平台的多维支部建设体系,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深化“两培育双带头”目标要求,加强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组织员、党支部书记、支委成员等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持续加强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坚持和完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尊重党员民主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提高党员发展质量。从严党员监督管理,稳妥有序开展不合格党员组织处置工作。
——坚持民主治校,汇聚事业发展强大合力。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师生员工的智慧与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取得新发展。落实“双代会”、党务校务公开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在发展规划、重大问题决策及财务预决算等工作中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注重发挥学术委员会对学校学术事务决策、审议和咨询职能,进一步完善学术治理和民主监督体系。进一步强化烟台大学理事会在支持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办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畅通沟通渠道,倾听师生员工呼声,加快民主和谐校园建设步伐。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切实保持和增强工会、共青团、妇委会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激发活力,提升动力,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认真听取老同志的意见建议,扎实做好离退休工作。继续加强党委对统一战线工作的领导,加强各民主党派和统战团体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外代表人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从严管党治党,推进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以党章作为根本遵循,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委同师生员工的血肉联系。教育党员干部严守党纪党规,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组织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等行为,确保政令畅通。严格问责制度,严肃追究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层层传导压力,级级压实责任,促进“两个责任”和“一岗双责”落到实处。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强化日常监督执纪,抓早抓小、动辄则咎,防微杜渐。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剖析违纪违法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释纪,让广大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二)综合施策全面提高,重点突破学科发展瓶颈
——凝练学科发展特色。统筹推进省“一流学科”突破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两项任务,以2023年达到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各项指标要求为目标,明确不同学院、学科的建设目标、任务及措施。通过年度学科建设发展性评价及“学科特区计划”立项学科动态调整机制,激发学科建设的内生动力,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巩固法学、药学、数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工科集成交叉、理工支撑渗透、科技与人文融合发展,在交叉、渗透、融合中彰显学科特色,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形成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加强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建设,深入推进“152”人才工程和“学科特区”计划,充分利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和烟台市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优惠人才政策,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水平团队。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增强引进人才的政策吸引力,引进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后备人才,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探索校企人才融合共享新模式,通过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方式,充分利用校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实施绩效工资改革,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核约束和激励引导作用,改进教学科研综合业绩评价办法,建立以业绩量化为主要内容的分类评价考核体系,提高政策的实施效能。健全学校自主评价聘用专业技术职务的政策,科学引导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方向。完善岗位设置管理与聘用考核制度,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队伍的活力。
——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积极调整科研管理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推进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对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充分建设好学校现有的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积极培育建设新的协同创新中心,加强与协同单位的科研合作,为教师提供科研合作服务。加强交叉性或互补性成果的整合,加大对标志性科研成果的培育力度。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组织推动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升成果转化效益。
——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完善考评与激励政策,发挥学院在教育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实施教师队伍国际化战略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加速青年人才成长。鼓励参加高层次国(境)外学术会议,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助力学校相关学科融入国际学术主流,扩大学科知名度。
(三)科学理财增收节支,重点突破财务工作瓶颈
——拓展收入来源,增强财务保障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加强办学资金形势分析研判,多渠道拓展收入来源。优化调整专业招生比例,科学设定学生规模。深化产教融合,增加校地、校企、校银、中外合作、校友合作办学收入。紧跟国家、省市有关政策,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中心培育与立项,培育优势学科人才团队,争取“双一流”建设立项等重大教育专项。紧密围绕财政政策建设重点,契合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投入方向,有的放矢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最大程度争取财政支持。深入推进校银全面合作,合理设置贷款额度,优化贷款结构,防范财务风险。
——改革管理体制,提高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益。成由勤俭败由奢。学校目前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以实际行动反对铺张浪费。健全学校财经工作领导机制,构建职责明晰、规范科学、高效合理的财务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改革预算编制分配原则,加快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体制改革,构建预算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严格按照预算支出用途使用资金。改变“钱等项目”的现象,树立“项目等钱”的提前谋划意识,建立项目库中期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结合学校重点工作任务,明确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压减不合理项目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教职工待遇,保障学校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推进资源整合,努力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和使用效益考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配置,整合挖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资产使用效益最大化,规范学校资源资产占用收益分配。强化实验室管理,完善各类教学科研基地、公共平台、大型仪器装备的建设论证和使用管理制度,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加强资源资产的管理,强化资产经营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坚持立德树人,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将立德树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要坚持立德树人,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方位建设并不断优化学生成长、成才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筑起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全员参与,思想政治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覆盖的德育体系。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资助效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扎实推进共青团改革,引领青年学生成长。强化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制度性,把学术道德规范建设落到实处。
——打造具有特色的本科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心,完善全面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双学位、辅修第二专业制度,满足学生个性化及人才培养多元化的需求。按照“新工科”专业建设理念和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加强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设置,鼓励跨学科设置新的专业和专业方向,进一步突出优势与特色。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化认可,为人才培养注入活力。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拓宽实践教学途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基于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实施教师教学荣誉工程,充分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完善课程与教师评价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遵循学科专业特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广“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培养模式。加大国际交流力度,开展中外联合培养,加快双语课程建设和全英文授课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
——大力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实施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监督体系。以学位点合格评估为抓手,建立学位点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以实施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为抓手,强化导师聘任管理。完善导师考评聘任办法,支持导师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人才交流与共享,建设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完善校所、校企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度,完善学术学位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充分发挥导师组的优越性。
——努力发展留学生及继续教育。发挥地缘优势,坚持以项目为依托,立足东北亚,紧扣“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东南亚和中亚,兼顾欧美非,实现留学生教育生源、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拓展培训领域,统筹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地方职业资格培训、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大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力度,努力打造烟台大学培训品牌。
(五)打造特色品牌,持续提升服务地方工作水平
——推进校所城产融合。要牢牢抓住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的历史机遇,彰显学校产学研结合的特色与优势,找准着力点,瞄准主攻方向,发挥学校在相关重大工程实施中的应有作用。立足烟台,响应烟台市委市政府校所城产融合发展行动,围绕烟台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与烟台资源、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机制。瞄准机械、电子、食品、黄金、现代化工等烟台市传统产业以及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烟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学校现有学科基础,继续与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及科研院所共建学院(专业)、研究院或科研平台。强化科技与经济、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提高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深化与绿叶制药集团合作,推进烟台生物医药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积极参与医养健康产业发展。深化与台海集团合作,参与烟台核电装备产业国家级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探索、拓展新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领域,强化办学特色。
——输送优秀适用人才。要不断强化“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的理念,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把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和发展趋势,建立主动适应的常态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机制,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的有效对接和互动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完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输送更多优秀适用人才。
——发挥大学智库作用。大学是人才智力的高地。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布局优化、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重大现实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承担发展规划、咨询论证、数据统计等政府外包服务,提出具有学理支撑和应用价值的政策建议、可操作性强的智库研究成果,加快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库和创新源,为区域发展、政府决策提供切实管用的咨询意见和研究成果。
——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立足胶东,聚焦区域特色文化研究,保护文化资源,弘扬文化精神。大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鼓励支持师生参与社会公益志愿服务,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以各种学术活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等为载体,使学校成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成果纷呈的区域文化高地。
(六)坚持真抓实干,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和执行力
——加强大学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深化综合改革,逐步完善以《烟台大学章程》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健全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和监督体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内部治理结构和权力运行,使学校运行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逐步建立起自主办学、自我约束、社会监督、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提高治校办学能力。
——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用心才能创新,竞争才能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建成与学校教学科研相适应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全过程一体化、数字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继续关注民生问题,持续推进民生工程,充分利用和整合校内、校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优化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后勤服务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和保障能力,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完善并落实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着力提升学生社区技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师生安全感、满意度。
——切实提高执行力。一个集体如果没有执行力,那么一切的目标、理想都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要完善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加强对行政运行效能的监督、评估。完善层级负责体系,建立部门管理服务责任清单制度,规范学校管理服务工作的标准、规则、程序和风险防控机制,规范学校各类事务的动议、审查、决策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不同层级的权限和责任。完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体系,以考核促进学校各项任务的落实。
各位代表,同志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烟台大学的蓝图已经绘就,建设高水平大学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正站在改革创新的新时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一二三”战略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向着特色鲜明、部分学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进,为烟台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