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研究生明确职业规划、提升学术能力,4月17日晚,法学院举办第二期“博途探索:经验启航,共筑学术梦”经验分享座谈会。我院优秀青年学者(引进层级)刘文轩博士受邀作《如何开启一场漫长的法学科研之旅》专题分享,为同学们指引学术方向。

01经验分享 启迪科研之路
座谈会上,刘文轩博士首先讲述了自己的科研历程。他坦言,从本科阶段的“小小法盲”到硕士阶段的懵懂倔强,从博士阶段的知耻后勇到求职期间的彷徨不定,再到从教以来的勿忘心安,自己无时无刻不面临着从屡遭质疑到自我怀疑再到信心重塑的曲折过程。他接着说道,学术的沉没成本极高,大部分人都很努力,但等待(花开)的过程往往最是难熬,关键看我们能否坚持。其真挚的分享,为在场学子注入了坚守学术追求的强大动力。

02干货满满 传授论文之道
在论文写作经验分享环节,刘文轩博士就“如何写好一篇高质量的法学论文”一题展开深入讲演。他谈到,一篇好的法学论文,选题至关重要。那么,题从何处来?除了关注法学热点事件外,阅读的文献对于同学们而言必不可少。他建议,文献阅读可遵循“三三制”原则,即三分之一的阅读要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三分之一的阅读要涉及法理学、法哲学或者其他部门法相关的知识;三分之一的阅读可以涉及如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文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就题目拟定而言,不宜过“大”,但观点要新、论证要实,实现以“小”见“大”。若言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那么摘要就好比论文的“脸面”。“摘要”的本质实际上是论文核心观点的凝结,一定要与引言区分开。谈到行文,刘博士强调,文章小到一句话,大到一个自然段、一个章节,实际上都是逻辑的“外化”。为此,在行文上一定要尊重逻辑、体现逻辑,最好做到语言洗练、纲目条理、资料翔实、前后通达。除了关注文章的“实”,一定不要轻视文章的“形”,即务必要注意引注、排版等方面的规范性。最后,他强调,文章三分写,七分改。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通过反复咀嚼、打磨,做到精益求精。这些实用的写作心得,为同学们破解论文写作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03互动热烈 点燃学术热情
分享过程中,同学们认真聆听、积极记录,现场学术氛围浓厚热烈。此次座谈会,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更提升了大家的科研兴趣。
博途探索系列分享交流会是学院加强学风建设、落实精准学业指导的重要举措之一。未来,学院将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活动,助力学子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