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赛友谊、赛风采、赛提升”的初心指引下,法学院新生辩论赛圆满落幕。赛后复盘中,优秀辩手宿舍与参赛辩手们齐聚,分享参赛心得,传递思辨智慧。
“从陌生到默契,宿舍协作是制胜关键。”获奖宿舍代表提到,赛前备赛时,大家分工查阅文献、模拟攻防,遇到观点分歧不回避,反而以“辩”促“合”。比如讨论“顺境/逆境更有利于成长”时,有人侧重顺境的资源优势,有人强调逆境的抗压价值,最终在反复磨合中形成完整逻辑链。这种“求同存异”的协作模式,不仅让团队拿下奖项,更让宿舍氛围愈发融洽。
辩手宿舍风采
法251-5 S613
武双英 王一杰 范许愿
深夜的群聊里,键盘敲击声与热烈讨论交织成独特的“夜曲”。三人开启电话会议,王一杰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论点框架,范许愿梳理数据案例,武双英对着电脑反复推敲逻辑链,不时因一个意见不同而展开讨论,又在交流中豁然开朗。分工协作是我们的秘诀:一辩锚定逻辑根基,二辩专攻反驳角度,三辩统揽全局升华价值。每一次论点打磨都是思维的碰撞,每一条漏洞捕捉都是默契的考验。
模拟比赛时,队友相互犀利提问、见招拆招,在激烈交锋中磨砺反应速度。赛前,我们在群聊里互相加油打气;赛后无论胜负,总会第一时间肯定彼此,再根据学长的点评进行复盘调整,在互助中共同成长。
这次小小的迎新辩论赛不仅仅是语言和逻辑的较量,更是对知识储备、团队协作和心态韧性的综合考验。它教会我们理性思辨、清晰表达、尊重异见,这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法252-1 S619
孙瑞笛 刘潇阳 庄坤玉
和未曾谋面的舍友们合作辩论赛是一种很新奇的体验。
公布赛题后,大家在群里发几十秒的长语音,敲上百个字的信息,不断在网上查着辩题关键词的定义。我们在各自搜寻的不同答案之中寻求交集,从定义到判准再到论点论据,在有限的时间里慢慢捋出辩稿,再反复录音控制时间在范围之内。
总是在担心,在这样短的时间内我们还能不能再多准备一点?甚至在赛前的半小时内,群里仍然在激情讨论着辩稿里的漏洞,预想着该怎么反驳对方观点。努力是有用的。赛前的紧张焦虑在对方辩友问出我们已预设好的问题时轻飘飘地散去了,事先准备的质询链,讨论对方可能会使用的言辞,我们准备的每一步都算数。
很难说辩论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激烈的交锋中,我们撰写的逻辑在言语中一点点搭建成立,成就感和自豪感随之攀升。
当一群人凑在一起,为了同一个问题绞尽脑汁、为同一个目标拼尽全力,那份并肩作战的默契与热情,就是辩论带给我们最难忘的收获。
法253-1 S239
韩昕翀 李俊贤 李承轩
屏幕里的计时器滴答作响,屏幕外我们的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备战“青年应更关注想做或不想做的人”这一辩题时,我们分工明确:韩昕翀梳理“我想做”的核心论点,李承轩搜集青年逐梦案例,李俊贤专攻逻辑漏洞捕捉。
每晚九点,腾讯会议准时开启。李俊贤抛出“理想型人格指引成长方向”的观点,韩昕翀立刻追问“若理想模糊,如何规避风险”,李承轩随即补充“不想做的人可设底线”的反例。争论到激烈时,我们连外卖凉了都顾不上,只为打磨一个更严谨的论据。赛前一小时,我们互相鼓劲:“别怕,咱们一起扛!”
最佳辩手参赛感言

法251-1 许源清
历经“互联网共情是奖赏或惩罚”、“顺逆境的成长之辩”及“青年自我定位”三场激战 ,我对辩论有了更深的理解。
备赛过程中,我的逻辑思维得到锤炼,从构建论点到预判对方攻防,思考日趋缜 密。场上瞬息万变,尤其是在“顺逆境”一局中,对方奇袭险些打乱阵脚,所幸团 队及时调整、补位,最终靠默契配合取胜,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临场应变与团队 协作的力量。最难忘的是第三次比赛,尽管我们对“不想做怎样的人”论点倾注心血,却未能获胜。这次失利促使我们反思立论的深度与表达的精准,设身处地以 对方的视角思考问题,这对我有极大的启发。
衷心感谢队友们的信任与支持,以及指导老师学长学姐的悉心点拨。辩论其实无 所谓输赢,它更重要的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成长的淬炼,我们更应重视辩题背后所反映的事实。未来,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尝试,继续探索,继续前行。

法251-3 赵佳铭
大家好!我是法251-3班赵佳铭,作为“深藏blue”战队正方三辩,十分荣幸能与大家分享这段充满思辨与成长的旅程。
此次辩论赛不仅是对语言表达的锤炼,更是对逻辑思维与认知深度的系统提升。在准备“对于青年来说,我想做怎样的人更重要/我不想做怎样的人更重要”这一辩题时,我们通过大量资料梳理与模拟攻防,不断优化论点结构与回应策略。我主要负责“积极自我定位驱动主体性成长”的核心论证,并在结辩陈词中针对反方提出的“我不想是指规避毁灭性成长风险”等欠妥观点,作出了及时有效的反驳。尤其在决赛关键时刻,我与队友默契配合,以“理想指引行动”为轴,层层推进,最终捍卫了正方的价值立场。
衷心感谢曲心童学姐在逻辑架构上的悉心指点以及实战技巧上的倾囊相授,同时感谢黄岳峰学长和齐凌霄学姐的协助与付出。也致敬我的队友——每一次深夜讨论、每一个论点碰撞,都让我们更加理解团队协作的真谛:辩论不是个人的独秀,而是思想的共舞。同样感谢对方辩友,每一次交锋,都让我收获颇深,感受到思辨世界的深邃与广阔。
这场比赛让我深刻体悟到,辩论的意义远不止于输赢。它启发我们,就像我方在决赛辩题中认为的那样,作为青年,应当在“我想成为”的信念中锚定方向、主动成长,而不是被“我不愿成为”的焦虑裹挟前行。愿我们都能在思辨中寻找光芒,在表达中坚定方向。感谢这次奇遇,感谢所有人的相遇。对于辩论,我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但我会带着这份最初的鼓励和感动,继续勇敢地走下去。
法251-4 潘岩
非常荣幸能代表队伍分享这份喜悦。此次辩论之旅不仅是一场智识的较量,更是一次深刻的成长历练。
备赛过程中,我们不断打磨逻辑链条,查询书籍,翻阅资料,使我学会了如何构建严谨的论点框架;赛场上的激烈交锋,极大地锻炼了我的临场应变与抓取漏洞的能力。尤为难忘的是自由辩论时,我与队友们默契配合,通过一个个问题与反驳锁定胜局——那一刻,思维的火花在协作中璀璨绽放。
衷心感谢我的队友们,是你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成为一个无坚不摧的集体;感谢辩论社学姐的悉心点拨与复盘,让我们得以在思辨中走向深处。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辩论的真谛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视野、勇气与友谊。
这次新生辩论赛让我们在正式踏入大学生活之前感受到了逻辑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我希望并且相信这次的比赛经验会为今后的大学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此次复盘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让新生们明白:辩论的价值,在于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自我,在团队协作中收获友谊。未来,法学院学子将带着这份思辨精神,在专业学习与学术交流中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