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学子风采 -> 正文

法考“过儿”说|朱孟琦:法考征途,我们共享灯火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4

法海无涯,以明法之心破浪;躬行有道,用过考之笔点睛。烟台大学法学院特推出法考'过儿'专栏,邀请法考通关的过儿们,以鲜活经验拆解备考密码,用真实故事传递法治温度。从心态调整到备考规划,从法理思辨到应试技巧。这里既有干货满满的通关指南,更有烟大法律人永不言弃的精神共鸣。愿每段分享都成为你法考路上的星光,助你明法致用,一战功成!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第三期内容,共读法学院2022级研究生朱孟琦同学的法考故事。

图片

朱孟琦,男,2022级法律(非法学)专业研究生

法考成绩:客观题189分,主观题115


回首自己备战法考,已是三四年前了,但那段交织着汗水、压力与希望的备考旅程,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若我的经验能照亮后来者哪怕一小段路,便是向大家分享我的法考故事的最大的意义。

踏上法考征程之初,面对比大学四年的课本总和还要厚重的八大科复习资料,迷茫感如潮水般淹没过来。我的研究生舍友小琛率先破局。他将精心搜集的复习资料和一份初步的三阶递进计划铺陈开来:第一阶段是搭建知识骨架。于是,每晚宿舍的小小书桌,成了我们的互考战场。他梳理复杂的刑诉流程,我拆解民法请求权基础体系,然后彼此复述、质疑、修正。我清晰记得,为了彻底吃透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我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约定每人必须在30秒内讲清核心,才算真正掌握。这笨拙却高效的30秒法则,成了我们突破抽象理论的第一把钥匙。

迈入强化阶段后,我们把重点转向在骨架上填充血肉”——直击高频考点。我们严格分析历年真题数据,标记出如刑诉中的排非规则等反复出现的老朋友。小琛刑法功底扎实,我偏爱钻研民法内容,于是我们成了对方最好的资源库,互换各自精心整理的热点案例集锦。这份无心插柳的共享,竟意外地在后来的主观题考场上,让我们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原型,那一刻在试卷上奋笔疾书的熟悉感,是知识转化为力量的喜悦。

到了冲刺阶段,我们把重心锁定在真题的反复打磨上。拿出五年的真题,第一遍按学科刷,建立框架感;第二遍按年份刷,模拟实战感;第三遍只刷前两遍反复出错的部分。每次模考后,我和小琛必定互相批阅答案,用刺目的红笔毫不留情地在对方试卷上标注疏漏点,并贴在宿舍门后。那扇门成了最醒目的警示牌,每一次进出,都是对懈怠的无言鞭策。

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将客观题与主观题割裂备考。从第一天复习开始,我们就约定要像答主观题那样思考客观题。这意味着,面对每一个选择题选项,都强迫自己写下简要的三句分析。正是这种笨功夫,让最初的错题本日积月累厚重如砖,却也为后期主观题的爆发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冲刺主观题的时期,每天清晨六点半交换一篇800字以内的法治理论论述成了宿舍铁律,我们彼此不留情面地挑逻辑之漏洞、批驳观点之单薄。为了对抗翻法条的拖延情绪,小琛提议玩法条定位竞速:每晚用法考APP掐表比赛,看谁更快精准命中刑诉解释某一条的位置,输家负责次日买早餐。这种训练让我们在考场上翻法条的速度提升了近四成。

备考法考的艰辛绝不仅仅在于面对浩瀚的知识,更在于要经历一场旷日持久的心理拉锯战。

无数次,疲惫和焦虑几乎将我吞噬。深秋的凌晨3点,刑法某个艰深的理论点像解不开的死结,而我的眼皮已沉重如坠铅块,意志的堤坝在连续作战中即将溃散。隔壁床位的小琛总能适时察觉,一盏台灯轻轻点亮,这道题卡哪了?一起过一下?昏黄的灯光下,他专注的神情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只需三两句讨论,死结似乎就松动了几分。他那句一起来呀,是疲惫长夜里最温柔的支撑。

如今站在终点回望,这张沉甸甸的证书,凝聚了近一年的伏案,四本密密麻麻的笔记,上千小时与星辰作伴的孤寂时光。然而,比这份沉重的付出更刻骨铭心的,是这条孤勇路上同行的温度。是小琛在我翻烂的书页边角留下的那句琦哥必胜的鼓励;是在凌晨查分那一刻,颤抖的手按下回车键后,屏幕上跳出的通关数字和随之爆发的长久呐喊与泪水。

法考是一场淬炼。它磨砺了我的坚韧与思考能力,更深刻地教会我:法律之路,从来不是一场孤独的跋涉。冰冷条文背后的意义,需要温热的心灵来理解和运用。备考,亦如法律本身,需要理性之光的指引,也离不开人性温度的滋养。当你找到那个愿意与你共享灯火、分担风雨、互相扶持向前的伙伴,那看似难以逾越的汪洋险峰,终将化作可以并肩驾驭的征帆航程。

愿每一位正在跋涉的法考人,都有志同道合的战友,在法治理想的星空下,点亮这盏足以温暖漫漫长夜的、属于同行的光。而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纸证书,更是带着这份暖意,奔赴下一程法治山河的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