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访问报告】游学归来忆京华 ——北师大国内访学总结【李涛老师】
时间就像静静的流水,不知不觉间,在北京师范大学一年的国内访问学者生活结束了。回首过去的一年,真是令我感慨良多。我在这一年中,到底有什么收获呢?
总体而言,访学期间,我自觉地遵守北京师范大学的规章制度,在吴宗宪教授的指导下,在各位同学的帮助下,在思想、学习、社会实践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思想上力求进步,努力与中央保持一致
在思想政治上,我坚持党员的信念,以党员的标准进行自律,拥护党的领导,与中央保持一致,时刻把握祖国前进的方向。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努力做合格的高校老师。同时,努力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并结合自身专业认真学习、体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深刻内涵。该《决定》充分体现了党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坚守和坚持。而十八大以来纷纷落马的“大老虎”,则让我深刻认识到党对于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对于贪腐犯罪严惩不贷的严厉态度。这一切扫除了我思想认识上的些许迷茫,坚定了我对于我国法律的信心,更鼓舞着我为法学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二、专业方面,有所进展,但也存在缺憾
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基本完成了预期的科研目标。但由于低估了科研的难度,没有做到自己理想中的最好,存在一定的缺憾。
从第一学期开始,我就有意识地选取了某些专业课程进行旁听,如《刑法博士专题》、《刑诉博士专题》、《法学实证方法》、《刑事执行法学》等等。通过课堂听课和课下自学,进一步丰富了法学专业理论,掌握了更多学科前沿知识,并在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和图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此基础上,并经过与指导教师吴宗宪教授协商,开始了论文的撰写工作,截止进修结业时,共计完成了三篇专业论文:《论缓刑条件下剥夺政治权利刑之适用》、《我国刑法法定刑总整理》和《从法律文本到司法判决——中外刑罚结构严厉性比较研究》。目前,这些论文正处在修改与投稿过程中,其中第三篇为结业考核论文,预计通过吴老师的推荐,可以发表于相对权威的杂志。
三、实践活动,开阔眼界
访学期间,我积极参加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学术讲座,尤其是刑科院和法学院举办的系列论坛。各位国内外法学专家学者的报告,使我进一步加深了专业基础,坚定了从事刑法学专业教学的信心和使命感、责任感。而其他学院及图书馆举行的其他讲座,则大大开阔了我的知识视野,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例如,于丹教授的讲座使我进一步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首都博物馆郭馆长的“世界著名博物馆巡礼”则使我对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基本情况有了大概的认识;而美国学者的一些讲座则使我可以从另外的视角来对文革重新进行审视……
而在学校之外,还先后数次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及北京博物馆,去年深秋更是亲身领略了香山红叶的迷人景象。这一切,加上北京的大街小巷、四合院、古城墙使我深刻体会到北京的人文深度与厚度,加深了自己的人文涵养。
四、两点感悟
北京的访学,使我有了两点感悟。
首先,通过听课及参加讲座,发现课堂教学和做讲座并非等同的概念。做讲座,由于受众很多时候并非专业人士,所以力求其通俗易懂,这样对于讲课的形式反而有更高的要求,以利于提高观众的兴趣。而课堂授课,通常面对的受众为专业学生,考虑到教学进度的要求及课程性质的限制,某些授课内容反而不易出彩而显得枯燥乏味。当然,并非课堂教学就无法精彩,但总体而言,不应当追求讲座那样一时的轰动效果而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思维的引领与培养。因为,讲座可以肆意煽动听众而课堂则否。这点,可以从于丹教授的讲座的轰动效果和其专业课程的平淡对比之中得以验证。从此引申开来,学生对于教师授课效果的评价,有其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否认其存在误导的可能。某些教师,可能为了迁就学生的口味,大肆谈天论地而忽略课程应用内容的讲授。反之,某些兢兢业业的教师,也可能存在学生评分过低的现象。毕业若干年之后,让学生再来评价当年的老师,可能学生对于这两类教师的评价和当年会有很大的改变甚至是180度大翻转。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因为就烟台大学的定位而言,虽然科研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很重要,但就现状而言,教学尤其是本科教学才是学校的立足之本和生命线。
最后,讲座要举行,但必须考虑性价比。地方院校与重点高校相比较,存在诸多的不足,其中一点即为后者有更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高档次讲座。这些讲座的存在,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跟踪学术前沿、提升综合素质,都意义重大。但必须看到,学术讲座尤其是高水平学术讲座的举行,需要占用大量的资源。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这些高水平的讲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还是一种“奢侈品”。重点高校,由于其资源比较丰富、集中,甚至出现经费要想方设法花掉的奇特现象,可以肆无忌惮地放手搞讲座。而地方高校,在讲座的举行上,本身就资源不足,必须好钢用在刀刃上,而不能挖到篮子里就是菜,造成资源的浪费。就我在北京的亲身经历,诸多讲座可谓是泥沙俱下,一些讲座,很难说达到了其应用的效果。这提示我们在举办讲座时,应当进行审慎的思考,要考虑讲座人的水平、专业领域及其演讲的题目,同时也要做好学生的组织与发动工作,提高学生与相关教师对于讲座的参与程度,并且最好建立讲座的事后评价机制,对讲座的效果进行评估。这样才可以使讲座的举办达到其应有的效果而非流于形式,白白浪费宝贵的资源。
总之,一年的访学生活帮助我提高了业务能力和水平,拓宽了学术视野,加深了专业基础,为今后的教学及科研提供了丰富的养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