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 -> 正文

烟大法律人|王军波:从法律到传媒,变的是行业,不变的是烟大情怀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09-20

校友简介

王军波,烟台大学法学院1997级校友。现任温岭市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总编辑、总经理,浙江省记协常务理事、台州市记协副主席。深耕县域媒体融合实践,致力探索融媒体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在内容生产机制改革、平台建设、新闻创优、舆情引导等领域有较多实践成果。作品获中国新闻技术王选奖、长三角媒体融合优秀案例、多次获浙江新闻奖。


一、烟大初印象

小编:您当年为何选择报考烟台大学法学专业?上学后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其实最想报考的是新闻,但那年头不像后来新闻传播专业遍地开花,本科好像只云南大学等少数高校有相关专业。

然后就是法律。我们那个年纪的人可能都看过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吧,那时还是中考前夕,看得热血沸腾,四年后依然心驰神往。我觉得法律是最接近辩论赛气场的专业,所以,就它了。

1997年是烟大第一次大规模省外招生,各种因缘际会之下我以第二志愿录取。烟台和台州都带一个台字(虽然不同音),都在海边,而且几乎都在同一条经度线上。但是大跨度的纬度差还是给了我很多新奇。比方在山东的“雪窝子”,我们见到了很久没见过的大雪,到结冰的三元湖上打排球更是人生第一次。再比方我第一次吃到香菜还以为是芹菜叶,但是最终这个奇怪的口味成了我终身的嗜好。

惊艳南方人的三元湖的雪


二、烟园记忆

小编:作为97级学生,您对入学时的校园环境、师生氛围有哪些深刻记忆?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特别是山东学生)的勤奋。我还记得第一次早起去图书馆,发现门口排的队伍已经绕三元湖蜿蜒了近百米的震撼。

至于山东人特有的热情,那更不用说了。去年参加40周年校庆,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

见到老师们真好。听到了20多年没听的郭明瑞校长亲切的招远普通话,每个学生在发言里面总不会忘记提到这一点。房绍坤校长是法学名家,我们自然是他成千上万学生里最不起眼的之一。但居然还记得十几年前我和同学到温州陪他吃饭,在他酒店房间边说边吐,不肯离开。见到了那时在学校勤工俭学当辅导员连学生送给他小礼物都会感动到哭的江照信老师。当然还有当了97级好几年辅导员的滕雪玉老师,永远会安慰我们说"真好真好"。

在烟台的学习、生活,可能是人生中最难忘的四年。

忘记说了,我还在那里实现了一个特别的愿望。——我们法学院跟中国煤炭经济学院(现在的山东工商学院)每年都会有校际辩论赛,大二那年我拿到了最佳辩手奖。这张照片我到现在还珍藏着呢,初中毕业生小王的愿望在那一刻达成了完美闭环。——当然还有比我更完美的,我方一辩跟对方四辩一见钟情,大学毕业以后喜结连理。

烟大法律系与煤炭经济学院一年一度的校际辩论赛


三、受益匪浅的课程

小编:在众多课程中,哪一门课对您影响最大?是因为课程内容特别实用,还是授课老师的教学风格让您受益匪浅?

每位老师都自成风格,比如郭明瑞校长的大家风范、房绍坤院长的克制与激情、关涛老师的沉稳厚重、王家卫老师的娓娓道来,以及汤唯老师行云流水气势磅礴的排比句。好几位老师和明星重名,但他们在我们眼里也是明星一般的存在。

还有一些老师没有教过我但是指导过我。比如孙季萍老师。我的毕业论文选题比较偏,叫清末的报律。院里就给我换了法制史的孙老师来指导。她很恳切地跟我说,这个选题她也关注不多,我们一起思考学习。这篇论文发表在了《政法学刊》上。这也是我第一次发论文,冥冥之中,我的专业和后来的工作第一次在这里交手。感谢孙老师。


四、跨界新闻的契机

小编:我们了解到您毕业后选择从事新闻媒体行业,是什么契机让您决定从法学跨界到新闻采编领域?这个想法最初萌芽时,您内心有没有担忧和顾虑?

其实就像开始时聊的,我的第一志愿本身就是新闻,所以对我来说到新闻单位工作倒没有啥纠结。相比学业精湛的学弟学妹们,这可能还让我躲开了和他们毫无胜算的正面竞争呢。

我做过法律系通讯社的社长,这个选择对老师同学们来说并不出乎意料。法通社这段经历也算是跨界前的热身,当然那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广播台,稿子还要手写。不像现在学校新媒体搞得风生水起。烟大还有咱法学院的几个公号我每期都看,漏看必补。要特别向我的同学——你们的亓健生老师学习和祝贺!


五、难舍的烟大情怀

小编:您觉得母校对您的人生轨迹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母校的哪些教育理念或价值观,在您离开校园后,依然深深地影响着您的工作和生活?

虽说是跨界,其实法律和新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比如说,他们都需要文科的表达、理性的思维。

法律都在修改变动的,比如我们念书那会儿还没有民法呢,只有民法通则(补充一句,我最喜欢的课是民法课,最喜欢的书是梁彗星教授的《民法总论》)。但是法律公平公正的理念、有理有据的思维、深入浅出的表达,是深植内心,并影响我们长远的。

讲到价值观,我觉得法学院从老师到管理者是身体力行的。不知道你有没看过去年法学院校庆公告。讲到四十年成就时,把培养了教授学者放在先,不提多少啥啥级别官员。在官本位相对重的北方太难得了,真是深得我心。

现在回头看,我有时候庆幸当时被法律而不是新闻专业录取。把法律思维在新闻工作中运用贯彻(努力吧,肯定还有距离),后来从事管理工作后也同样,我想这种互补对我可能更好、更重要。


六、一名烟大人的自豪

小编:看到母校如今的发展,有哪些新成就让您感到特别自豪?作为新闻人回看,您觉得母校这些年来的变化与发展中最值得报道的是什么?

最值得自豪的是母校新增博士点。前阵子和孩子妈妈讨论娃三年后高考报啥学校。我说要是本科,就报烟大法学院。她说:“老王你醒醒吧,当年你捡了漏了。你知不知道你们法学院在浙江招录分数都远超重点线了!”

我为小王感到压力,也为学校感到高兴。作为新闻人,我觉得母校这25年、或者说这40多年的发展史,本身就凝聚着烟台这个“北方GDP第一城”的精气神:开放、创新、热情、包容、进取。

这几年我们烟大浙江校友会成立后,感觉跟母校的关系更近了。——你知道么,春节以来我们校友会大大小小的活动都快十场了。40周年校庆的时候,浙江校友集资在三元湖畔捐建了一座小亭子,叫“最忆”亭。希望我家小王有机会到烟大念书的时候可以指给他看:喏,你老爸的名字也刻在上面呢。

浙江校友为40周年校庆捐建的最忆亭


七、法学能力培养

小编:基于横跨法律与媒体的双重经验,您认为法学专业应当加强哪方面的能力培养,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发展?

名师大家在,我只能结合基层工作经历提一点想法抛砖引玉。

一是充实“法律+技术”的跨界工具箱。比如舆情分析工具实操、区块链存证技术解析。我们在基层处理涉法舆情时,常需同时调用法律条文解读能力和对新媒体传播规律的认知。

二是基层治理的场景化训练。大三时在海阳城区法庭一整个学期的实习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法律也好、新闻宣传也好,大量是服务基层治理的。可以多尝试真实案例模拟教学(如城中村拆迁调解),培养更多“带着法条下田间”的实践智慧。

三是表达力的跨场景叙事训练。新闻的表达方式这十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律的普及形式也要与时俱进。——无论你愿不愿意,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不会讲故事的法治声音往往被淹没。


八、三件必做的“小事”

小编:您对学弟学妹在校生活有什么建议吗?例如必做哪三件“小事”?

第一,培养一个终身受用的习惯。比如说,每天坚持锻炼、每天读半小时书、每天写一段心得。这些看起来了不起眼的小事坚持下去、积累起来,应该是了不起的人生财富,起码会让身心有所寄托。

第二,去尝试没有参加过的活动。未来一直到退休以前,你可能都没有那么完整的、大段的时间可以疯狂尝试了。法无禁止皆可试。不玩、不尝试,永远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可能性。这也是我大学时的一个遗憾吧,玩得不够多。

第三,主动向老师们讨教人生。我们开玩笑说,法学院老师有“护犊子”的基因。汪建成老师挡在学生宿舍门口防止外人骚扰的霸气、孙季萍老师陪我“摸着石头过河”写论文的耐心,这些师生情谊会延续到毕业后几十年。别怕麻烦老师,他们可能比我们更期待这场对话。


校友寄语

烟大人最珍贵的学位不是写在毕业证上,而是刻在“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基因里。期待你的好消息!